【奢侈品】(不知要放啥圖,想到了這個「鏡頭保溫杯」,應該算得上是奢侈品吧^^)
最近蠻有感觸的,「奢侈品」在我的觀念上到底是如何定義?
記得國小,那時候的奢侈品是運動飲料。每次只要今天有體育課,老媽就會給我十塊錢,剛好可以買一瓶運動飲料。與其說運動飲料是奢侈品,不如說那時候十塊錢對我來說,才是奢侈。
再大一點,每個月老媽都會給我一千塊的零用錢,那時候一千元可以買什麼對我來說就是很奢侈的考慮。雖然老媽每個月給我一千元,但這筆錢已經包含了學校裡的額外支出,班費、福利社的零食、美術課的材料等。扣掉這些其實剩下的也不多,印象中剩餘的錢花最多就是買漫畫吧。那時候漫畫約七十元,雖然租書店林立,但遇到喜歡的漫畫我會特別想要反覆看,租漫畫只能看一次,因此就想要自己買起來。那時候買一本漫畫對我來說就是很奢侈的東西。
到了自己去打工,每個月有的額外收入就比之前的零用錢還多了。老媽開始教我要有儲蓄的習慣。印象中我還真的存蠻多的,但依舊過不了誘惑這關。把幾個月存下來的錢(其實也沒多少啦~),一次性的買了很貴的模型,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衝動,我還瞞著沒讓老媽知道哩!(怎麼瞞的倒是忘了)。幸好那時候的眼光不差,每過段時間,我總會把模型小心翼翼的拿出來欣賞。這尊模型就代表了我那時候的奢侈行為吧!
到了專科畢業,去當兵,由於我是當替代役,每個月內政部(替代役歸內政部管)會把預扣的伙食費發給我們,如果分配到的行政(學校)單位要跟你收餐費,就是拿這筆付。幸好當時下放的學校對我不錯,免費提供我中餐與不定時的晚餐,因此每個月當兵費用幾乎都存了下來,在我退役時剛好拿去還了助學貸款。但,當兵期間還是有奢侈品,就是對面雜貨店買很便宜的77乳加巧克力。當時便利商店都是賣七塊一條,但他是賣五塊錢一條,我每次總一口氣買二十條(有沒有一口氣嗑掉忘了!),看著二十條的巧克力條擺滿小桌子,這是我奢侈的印象。
出了社會,到了台北。一切都開銷都是靠自己收入,省錢對我來說就是很重要的事情。那時為了省飯錢,每當回老家時就會請老媽準備煮好的肉類、青菜,帶回台北後只要趕緊放在冰箱冷藏,再吃個二~三天是沒問題。租在不到七坪的套房,也利用電磁爐煮簡單的麵、青菜、用電鍋蒸魚或白飯,浴室的洗臉臺此時也成了流理臺。雖然沒有獨立的廚房要自炊實在不易,但那時對於動輒百來元的一餐敬而遠之,那時候的外食一餐的底限是五十元,在這標準下偶爾去吃麥當勞、肯德基就成了我奢侈代表。
了解我的人可能會反問我「那買相機、鏡頭對你來說不是奢侈品嗎?」。本來攝影器材對我來說就是奢侈品,單純的因為價格。後來發現,透過外接攝影的方式可以讓我收入變高,這時相機與鏡頭就成了投資。奢侈品轉成投資品,累積的方法依舊沒變,一點一滴的存。
現在對我來說,每星期喝杯珍奶是奢侈、偶爾買瓶汽水是奢侈、偶爾去吃義大利麵是奢侈、期待喜歡的漫畫出刊是奢侈。雖然目前的收入穩定,卻依然保有過去節省的習慣與態度。原本以前是壓抑慾望,進而達到省錢的目的;但現在則是淡化慾望,用理性的分析來讓慾望轉成不浪費的付出。
記得以前有則新聞。一位媽媽到鄰居家敲門,乞討要些零錢買奶粉。當大家給於同情時卻發現,這位媽媽手裡握著一台Smart Phone,大家就質疑「有錢用Smart Phone,沒錢買奶粉?」我到覺得這沒啥對與錯,只是定義上的問題。對於這位母親來說,奶粉是奢侈品,而Smart Phone則是必需品。
你的奢侈品是什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