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天,一早醒來,馬上去看外面的天候,好在,放晴了。
這天決定先搭公車去嵐山,畢竟公車離我住的地方最近也最方便。在這還是要誇京都的公車,車體堅固不搖晃,長時間坐或站也不覺得疲憊,司機開車的方式也溫和,我想,這跟日本是邁入高齡社會有很大的關係吧。
從四条烏丸到嵐山,公車也坐了快45分鐘,沿途看見天空越來月蒼藍,心情也隨之變好。嵐山站牌下車後,首先走過渡月橋。過橋後是一片深灰色的小碎石地,踩在上面沙沙作響,甚是有趣。似乎是來的有點早吧,多數店家都還未營業,就選個石板椅坐下,吃完早餐剩餘的麵包後,繼續往嵐山走。
往嵐山著名的景點「竹林之道」走,沿途看見了人力車在一旁招攬生意,人力車保有了古京都的風味,坐上去彷彿踩進了江戶時代歲月裡。步入竹林之道,感受被竹林包圍簇擁的感覺,聞著口鼻內充滿綠意的香味,也難怪這條竹林之道會吸引這麼多人,雖然走在人工規劃的步道,但從步道下的石紋地板到兩旁的乾枯竹枝所建起的圍籬,都巧妙的融入在兩旁的幽綠竹林中,慢步其中,悠然自在。
嵐山結束後,下站目的是伏見稻荷。在飯店時已決定不搭著名的「嵯峨野 遊覽小火車」。誰知道了現場,老婆問「要不要搭小火車到龜岡,之後搭JR回京都?」搭完知道才恍然大悟「這小火車就是嵯峨野小火車喔...」
搭小火車時剛好坐在最後一節車廂,剛好兩旁沒有玻璃設計,雖然鐵路聲震耳欲聾,但微風(吧?)吹撫臉頰的感受,讓我們離自然又更近一點。火車行駛中,會有鐵路人員上前來詢問是否拍照,是那種即可拍模式,相紙出來後會放入一本嵯峨野風景別冊的夾頁裡,本來想要試試,但聽見收費要一千日圓,立刻打消念頭了。
下了終點龜岡站後,一旁盡是金黃油綠的稻田,在藍天白雲襯托下更顯美麗。當我蹲在稻田的一旁要拍攝時,一位路過的小孩跑過來,彎著腰指著水稻理的東西念念有詞,伸手下撈起一個田螺,興奮又疑惑的問身後的媽媽這是什麼,這就是自然教育吧,無論課本上的照片多清晰漂亮,還是比不上親身體驗,當下所累積的觸感、眼界、音覺、嗅味,會跟著你直到永遠。
再次回到京都車站,此刻才看見京都塔的完整樣貌。從京都車站到伏見稻荷的公車就比較少,幸好當時約下午一點,搭乘的人不多,頭班車就有位子坐。
會想來伏見稻荷,當然就是衝著「千本鳥居」而來,但我是因為日劇「鹿男與美麗奈良」裡有出現這一幕而想來看看,這樣也可算是「追劇迷」吧!一如往常,非常多人,經過位於低處的幾間寺廟後,體驗千本鳥居就要開始往上爬了。約兩百層階梯前的千本鳥居顏色鮮橘艷麗,似乎有重新上漆過,隨著階梯高度,越往上,鳥居的顏色漸入暗沉,柱上也有斑駁凋零的痕跡,此時的「古味」才漸漸冒出。爬到一個高度後停下歇息,看地圖才知道,千本鳥居是環繞型的圓圈設計,全部走完約要一小時左右。當下我們決定走到半山腰後就下山,下山時刻意不走原路,轉向一旁的林蔭步道,被兩旁的樹海包圍也不錯。
下山後,入口階梯處在賣烤麻糬,雖然有稍早的章魚燒陰影,但還是買來嚐看看。三丸一串,一串五百日圓不便宜,但卻是我們這次吃過最好的小吃。外皮酥脆,內餡軟嫩,微鹹的醬油外皮咀嚼後,隨即而來是柔軟微甜的白糖麻糬,鹹而不乾,甜而不膩,五百日圓,值回票價。
離開伏見稻荷,時間也來到了下午四點,晚餐就打算在錦市場解決。初次到錦市場,其實這裡很像是台北迪化街,一條細細狹長的街道,擠滿了各式各樣的店家,賣乾貨、賣醃製品、賣海鮮、賣蔬果,更多的是賣熟食。我們看著琳瑯滿目的炸物不知怎麼挑時,站在老婆身旁的中年婦人突然問「你們是哪裡人?」,老婆疑惑答「台灣...」,婦人聽見馬上指著炸物說「這個好吃,買這個,這裡面包百合,台灣很少見,我每次都買這個吃! 買這就對了....」,趕緊向要離開的婦人道謝。買完炸物後轉去四条河原町,邊走邊想,如果當時婦人聽見我們回答「大陸」,是不是就不理我們了 ><
到了河原町後,此時的河堤旁已經有許多人聚集在此,目光銳利的老婆馬上就找到了空位。坐在河畔旁,吃著炸物配汽水,看著漸漸西沉的夕陽把對岸的建築都染上了鵝黃色,難以想像如此自然悠閒的時分,就位於熱鬧繁榮的京都市區旁,實屬可貴。
回到了飯店,老婆跟我講「今天走了快兩萬步.....」,雖然身體疲憊,但今日見到的景色卻很難忘。洗完澡後老婆默默拿起了藥布,那是回程時去藥妝店買的「休足時間」,還記得老婆在買時我還一副不以為意的態度,但聽見今日走了快兩萬步,我也很不爭氣的說「請給我一片,謝謝....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