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距離?分享?」
看商周,剛好在講FB(Facebook)要上市的分析,文章中也摘錄了FB創辦人馬克‧佐伯格的上市書信,文章中提到「解放這個世界,讓世界變的更加開放,聯繫更加緊密」,我承認這是好的。因為科技只要越發達,人與人的疏離感會越來越遙遠。
就提我自己,搬來這快三年,其實我連這層樓的鄰居姓啥都不知道!這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情。偶爾在電梯中遇到人,都要看到對方按了第幾層樓,才知道原來他是我鄰居。疏離感,或許是進步之下的必然產物,你無從抗拒、也無從預防。
所以當FB問世蔓延後,的確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,但拉近的,幾乎都是幾萬公里、已經失聯的過往朋友同學們,透過了FB,在網路搭上了線、聊了天,知道了彼此的狀況與生活,感動驚嘆網路的無遠弗屆與FB的神奇之處。
但,離我只有ㄧ牆之隔的鄰居呢?我無法透過FB、MSN、無名、痞客邦,無法透過MAGIC的網路來替我敲破這堵牆,所以鄰居跟我,依舊是保持著陌生人的關係。
再說分享吧。FB之所以神奇,就是在於你可以看見加入好友PO的狀況文,「我今天在那邊打了卡、辦了事、吃了飯、啥菜色」,甚至心情寫照或是抱怨怒罵都可以看的仔仔細細、清清楚楚,只因為這是好友PO的,我只是透過FB關心而觀看。
以前,就說十年前吧,手機還沒有普及時,你多個口,問了旁邊同學「你跟她如何?還吵架嗎?」,有機會得到同學的一頓白眼與一張厭惡的表情上寫著「多管閒事」。時間快轉到現今,你想問的答案可能晚上就會在FB看見,心理偷笑著「原來分手嘍....」。
FB開啟的,是一種分享的心態,也是一種「毫無保留的顯露自己」的現象。藉由你自己的主動PO文,觀看者可以清楚知道你的個性、態度、年齡、想法,經由文字一覽無遺,因為這是你「主動」分享。
當然,像我現在利用痞客邦PO文章也是種分享行為,但若你的分享行為是來自於有主題、有思考的階段,起碼這篇文你有經過架構、修飾,最後以一篇「文章」的形式PO在網路上。文章有了主題,作者只是陪襯。
我也跟幾個網友見過面,老實說,未見面前我透過網路上的了解(MSN、FB等),腦海中架設出的人物性格與行為模式,跟見面後真人版的差距很小,我心中不免驚訝「原來不透過網路顯露自己的我,才是怪胎!」。
現在搭捷運、公車、火車,幾乎人手ㄧ台智慧型手機,而放眼望去掛在FB上的人很多。我常看見他們專注地閱讀上面的即時動態,或是運指如飛的寫字回覆,忙碌的程度使他們沒有多餘的心力去關心上來的陌生人當中,是否有老弱婦孺?
網路帶動了科技,但也帶來了新的陌生與疏離。我寧可多帶ㄧ本書、聽著MP3,眼睛去留意環境週遭的瞬息變化,這樣還比較有趣。